华商基金:诺贝尔奖金池机制的理财启示

  金秋十月,今年的诺贝尔奖(以下简称:诺奖)获奖名单陆续揭晓,克劳迪娅・戈尔丁、约恩・福瑟、纳尔吉斯・穆罕默迪等11位为人类做出重大贡献的杰出人物得以鼓舞全世界人民砥砺前行。自1901年诺奖诞生,123个年头早已穿越世纪,1000枚奖章见证的是人类对文明的勇敢探索。

  然而,不易察觉的是背后来自诺贝尔基金会的强力后盾。是基金会一百多年来历经战火与天灾考验的资产管理能力,得以使诺奖奖金池持续增长。

  本期就来探讨一下,如何从诺奖机制中汲取投资灵感。

  基金会的诞生

  我们都知道,诺奖源于19世纪伟大发明家和商人阿尔弗雷德・贝恩哈德・诺贝尔的生前遗嘱。作为当时的顶级富豪,诺贝尔做出了其家属难以理解却流芳千古的选择,即用大部分遗产(1895年的超3100万瑞典克朗)成立诺贝尔基金会,以基金收益表彰为人类文明做出杰出贡献之人。经过一系列波折,基金会于1900年在瑞典成立。

  艰难时刻

  起初,基金会的目标是只投资“安全的证券”(safe securities),然后将利息化作奖金。在实际运作中,基本就是投向债券和按揭贷款这些低风险资产。

  稳是稳了,但微薄的利息也持续遭受着通胀侵蚀。从1901到1952年,根据诺奖官网资料,考虑通胀后,诺奖的年度奖金池从起初的15.08万瑞典克朗锐减至该数额的30%。

  不破不立

  困境催生变革,1953年是诺贝尔基金投资策略的重要转折点。从这一年起,基金的投资范围开始拓展到股票、房地产等波动和收益更高的资产。

  在认识到只有承担更高波动才能战胜通胀后,多元资产配置便开始展现威力,通胀调整后的诺贝尔基金总资产拐头步入上行通道。官网数据显示,诺贝尔基金在2022年末的规模是57.993亿瑞典克朗,对比1901年初始的0.316亿瑞典克朗,即便考虑通胀,调整后的基金规模也是初始的3倍有余。

  更多启示

  从诺贝尔基金会最新的2022年度报告中,我们得以窥探基金资产配置的更多细节。

  比如大类资产方面,股票资产的配置比例约53%,债券资产约17%,房地产资产约9%,另类投资约22%。至于为什么定这种比例,年报中也有所解释,主要是结合各类资产的风险收益特征和基金的投资目标,该配置比例较为匹配在通胀基础上额外获取3%年化超额收益的基金长期投资目标。

  另一特点是诺贝尔基金其实类似FOF,即主要通过投资其他基金来实现底层资产配置目标。根据年报,上述53%的股票资产全部是股票型基金,22%的另类投资全部是对冲基金,债券和房地产上的投资也部分以基金为载体。

  此外,诺贝尔基金的细分资产配置远比上述大类资产配置更加分散。比如,股票资产内部会分散配置美国、瑞典本土、其他欧洲、发展中经济体、私募股权等市场,债券资产也会分散配置瑞典本土、海外、私募债等市场。

 

  数据来源:nobelprize.org官网

  本期总结

  诺奖细水长流的资金机制或可给予投资者至少四点灵感。一是多元资产配置的力量,二是借力FOF的价值,三是波动与抗通胀的辩证关系,四是复利累积胜似水滴石穿。

  本文来自华商基金资产配置部研究员李健

您可以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:

暂无相关文章

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后

点击右上角发送给好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