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李金萍 深圳报道
12月初,刚刚结束一周紧张的工作,来自香港的小欢和朋友再次轻车熟路地通过福田口岸,走进了深圳一家她喜欢的菌子火锅店,开启快乐的周末生活。
而来自内地的艳霞则与小欢路线刚好相反,她也从福田口岸过关,来到香港,准备开始攀登今年在香港的第三座山。
像她们这样的旅客还有很多,北上的香港市民和南下的内地旅客摩肩继踵。
今年以来,内地与香港恢复全面通关之后,内地旅客访港打卡购物,港人北上休闲消费渐成趋势。港澳与内地“双向奔赴”,粤港澳大湾区融合加速发展呈现出了新气象。
其背后是,新的消费方式的转变,从年初开始的人潮涌动,到被戏称为“反向代购”成为消费热点。内地访客抵达香港的同时,港人到深圳、大湾区其他城市消费,正成为新的消费方式。
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经济引擎城市,香港享有购物天堂的美誉,高级商场、路边摊、特卖场等不同业态鳞次栉比,甚至大约每平方英里就有一个购物中心。深圳是正在兴起的消费中心城市,正在加快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。
尤其是,大湾区居民有着更强消费支撑,也有更多的消费升级需求。统计显示,与国际其他三大湾区相比,2022年粤港澳大湾区500强企业总部、奢侈品总部数量均位列四大湾区第二位。
大湾区跨境消费“双向奔赴”
大湾区“双向奔赴”跨境热浪下,人流涌动摩肩继踵,规模不断扩大。深港两地人流双向奔赴的数据记录频频被打破。
香港入境事务处数据显示,今年6月,约408万人次香港游客赴深消费;到暑期8月,香港游客赴深消费达到532万人次;到十一国庆假期的10月,累计人次达535万。
另一方面,内地旅客访港热情不减。香港铁路数据显示,广深港高铁香港段截至11月19日载客人次已超2019年全年,超过1700万人次。其中,乘坐高铁来往香港与深圳的旅客增长最为显著。内地旅客自3月起,已占高铁香港段客量一半以上。今年7月以后,使用高铁香港段服务的内地旅客也已超过2019年同期。
人流双向奔赴的背后,“港人北上”消费成为经济增长的一个新变量。作为香港人北上的第一站,深圳今年1-10月的消费数据显示,深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8563.09亿元,同比增长7.3%。值得关注的是,零售和餐饮成为消费的主要增长点,其中商品零售增长6.5%;餐饮收入增长14.8%。
比如,被戏称的消费热点“反向代购”,由原来的从香港代购到深圳,转变为从深圳代购到香港,鲍师傅、阿嬷手作、Kumo kumo成为“反向代购三件套”。
同时,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注意到,不止于餐饮、零售消费类型,“港人北上”消费类型正向康养、医疗及其它服务型消费延伸,比如到深圳看牙,记者从在罗湖医院集团口腔中心春风院区设立的“港澳居民口腔门诊”处了解到,这里日均接待港澳居民诊疗量达15-20人次。
“在深圳种植一颗牙的价格是在香港的三分之一,同时,与在香港公立医院需要等待5到6周时间相比,深圳常规预约仅需一周,”来自香港的市民林先生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说,所以来深圳看牙正成为消费的新选择。
嗅觉敏锐的商家们已经寻到了商机,率先布局。今年以来,先后有农耕记、西塔老太太、太二酸菜鱼、茶救星球等多家餐饮连锁品牌登陆或即将登陆香港,将香港作为重要的开拓市场。
为消费热提供配套支持的政府自然也加快了布局新消费的步伐,深圳今年出台“促消费21条”,其中针对“便利港人消费”提供一系列新举措:面向港澳游客加强宣传推介,优化港澳游客消费服务。今年6月,深圳通“一码通深港”业务于6月1日起正式上线,深港公交地铁将实现乘车扫码互联互认互通。
在深圳的对面,香港也正在张开怀抱,通过系列举措,拥抱这波人流带来的新消费。
围绕游客喜欢的City Walk,推出“香港漫步指南”便是举措之一,香港旅游发展局今年上半年已与小红书合作,提供5条特色旅行路线,推介打卡地方。下半年还举行香港单车节、香港跨年倒数等活动,向旅客呈现更多元、更深度的香港。
“这波消费热的根本原因是消费模式发生了转变,高性价比产品成为选择消费的关键。”港区人大代表、广东省商业经济学会副会长林至颖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,疫情的影响之一是,消费者的消费模式已经发生了新的变化,
他表示,一方面,从原来线下消费为主的方式,逐渐地习惯了线上消费的方式,线上消费方式的普及让消费者在购物的时候,对产品选择提出更多的需求,比如产品是否新颖,产品是否满足喜好、价格是否合理等等,同时,在此背景下,内地的消费产品完成了新一轮的升级,从产品的质量到服务都有明显的提升,也为湾区消费者的多元消费需求提供了更多的支撑。”
“近年来,湾区人流、物流等多元要素的双向融合,也进一步助推了消费模式的升级。”林至颖认为,因应大湾区多地通行的便利性,让消费者拥有了更广阔的消费思维,消费者不会以区域划分、消费渠道作为商品购买的首要因素,而是会更多地以产品性价比出发,在湾区内寻找合适的产品。
消费热潮背后的新经济
大湾区跨境消费“双向奔赴”热潮下,一场关于消费的掘金之旅正在湾区热闹的开启。藏在消费掘金之旅背后的新经济有哪些?
从产品类型来看,健康消费、珠宝首饰消费、智能产品消费成为湾区消费新趋势。
12月13日,由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、南光(集团)有限公司联合发布《粤港澳大湾区高品质消费报告(2023年)》中,通过对湾区消费者今年以5年的线上消费成交增速进行数据分析发现,大湾区消费者对健康消费、珠宝首饰、智能产品的关注和消费高于全国关注高于全国。
其中,在健康消费方面,数据显示,近年来,谷氨酰胺、氨糖\软骨素、即食燕窝等产品的成交额均超过10倍,大湾区消费者对健康产品的青睐日益不减。
在珠宝消费方面,翡翠项链、黄金耳饰、投资金成为消费大热类型,其中,翡翠项链的成交额增速更是超过100倍。(与2017年相比)。
在智能产品方面,京东数据显示,家用洗地机、洗鞋机、衣物消毒机成为湾区众多消费者在智能消费产品中的心头好。
不止于消费类型有新趋势,消费生态也有新变化,其中,由购买渠道稀缺性带来的首店消费正成为湾区消费者热衷的新选择。从今年来,深圳正在不断地吸引首店落地的速度可见一斑,据赢商大数据统计,2023年第三季度深圳新开品牌首店达到145家。城市首店总数量同比2022年同期增长107%。
从健康消费、珠宝首饰消费、智能产品产品,到首店经济的盛行,其背后都是高品质的代名词,湾区消费经济正在向高品质、高需求转换。
为何湾区会引发消费经济的新变化?粤港澳大湾区截至2022年经济总量超过13万亿元,拥有深圳、广州、香港、东莞、佛山五座GDP破万亿的城市,人口达到8600万,人均GDP在15.2万元左右,在全国各大都市圈中都居于首位。
在此背景下,支撑起来的消费经济自然可观,数据显示,粤九市的消费经济占据广东省的半壁江山,2022年,粤九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约为3.496万亿元,占广东省的77.89%,占全国的7.95%,更稳稳地成为全国消费热门区域。
湾区的消费蛋糕如此诱人,在湾区日渐融合,消费模式不断转变的大环境里,那么如何进一步把其做大?打通产品流通障碍和做出特色消费是其未来之路。
众所周知,由于制度等原因,港澳和内地九市之间一直有着物理边界,强化人流、物流、资金流等生产要素流通是近年来湾区融合的重要方向,在消费方面,如何让产品无差别流通,是重要着力点。
对此,粤港澳三地正通过“湾区标准”方式,为湾区产品无差别流动性打开方便之门,消费者可根据消费便利度按需购买。据记者了解,目前,粤港澳三地共同公布110项“湾区标准”,110项标准聚焦粤港澳三地高共性、易融合的重点民生领域,涵盖食品、粤菜、中医药、交通、养老、物流等25个领域。
而在特色消费方面,挖掘城市特色,做出城市品牌是其重要方向。
湾区11市,各有特色,各有优势。香港拥有独特的商业环境和世界级的购物中心,高端消费品优势明显。深圳曾经是外资商业进驻中国内地的首选地,也是全国连锁商业品牌的集聚地,如今也是全国电子产品生产重镇,电子产业占中国电子出口总额的近40%。广州作为千年商都,是全国消费活力最强的城市之一,在《2023城市商业魅力排行榜》中,广州的城市商业魅力指数紧跟上海、北京,排名全国第三。澳门是中国最具特色的旅游休闲城市,城市中西文化合璧。
对此,中国信息协会常务理事、国研新经济研究院创始院长朱克力也表示,比如香港可以吸引更多国际品牌入驻,同时推动本地设计师和品牌走向国际。深圳则可发挥自身在科技创新与智能制造方面的优势,推动智能消费电子产品、无人零售等新兴业态的发展,佛山则可凭借其制造业基础与特色文化,拓展有品质的手工艺品产业及文化旅游。
值得注意的是,湾区各城市结合城市特色发力,既可以形成互补性产业链,同时也可以避免不当竞争。
香港已经开启了特色消费布局。在今年10月发布的施政报告中,提出开发特色旅游产品作为未来旅游消费的新方向。此外,未来将把文化古迹本地游鼓励计划优化为本地特色旅游鼓励计划,提供深度游行程设计、培训等,鼓励业界开发特色主题旅游,包括国家历史旅游、绿色生态旅游、蓝色资源旅游、传统文化旅游、潮流文化旅游、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、晚间探索等更多展现香港文化面貌的主题旅游。
在这场热闹的消费掘金之旅中,消费模式将转向何方,带来哪些更多新经济,值得期待。